10月1日,香港金管局向公众披露,截至9月31日,共有36家银行、科技巨头等提交了稳定币牌照申请材料并进入金管局审查程序,预计将于2026年初公布第一批持牌人。根据公开渠道消息,第一批牌照持牌人数量较少,金管局将会限定在个位数范畴(参考香港证监会首次发给交易所VATP牌照的模式,即使只发一两张牌也并不奇怪),而这也就意味着,绝大多数申请人无法“跃过龙门”。
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条件概括
香港稳定币牌照带来的深远意义
维护金融稳定与市场秩序:
《稳定币条例》通过引入严格的发牌制度,为稳定币发行及相关活动建立了全面的监管框架。明确了稳定币的定义、受规管活动范围等,将稳定币纳入正式监管体系。例如,要求发行人维持最低 2500 万港币的实缴股本,并持有足够的高质量、高流动性储备资产,以确保稳定币的 1:1 赎回能力,有效防范类似 TerraUSD 崩盘等风险事件的发生,维护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。
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:
牌照制度对稳定币发行人在储备资产管理、赎回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,如妥善分隔客户资产、维持健全的稳定机制,以及须在合理条件下按面额处理稳定币持有人的赎回要求等。同时,只容许指定的持牌机构在香港销售法币稳定币,只有由持牌发行人所发行的法币稳定币方可销售予零售投资者,并且只有关于持牌法币稳定币发行的广告会被允许,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。
促进金融创新与行业发展:
稳定币牌照的推出为稳定币在跨境贸易支付、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(RWA)的计价结算等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。例如,蚂蚁集团、京东等科技巨头凭借深厚的区块链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应用场景,有望首批获香港金管局批准,进而搭建稳定币及 RWA 相关产业链,有助于香港构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,推动香港数字金融生态的健康、负责任和可持续发展。
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:
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采用 “价值锚定监管” 原则,只要涉及港元价值宣称,无论发行主体所在地,均纳入监管范围。这种制度设计既不同于欧盟 MiCA 框架的 “功能监管”,也有别于新加坡的 “分级牌照” 体系,具有开创性,使香港在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中抢得先机,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。
符合国际监管趋势: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及金融稳定理事会(FSB)多次警告稳定币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,香港的稳定币牌照制度回应了这些国际关切,与全球监管趋势高度一致。例如,FSB 在 2024 年报告中指出,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过 1500 亿美元,监管缺失可能导致类似传统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,香港的条例结合本地市场特点,设计了灵活且基于风险的监管框架,有助于香港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。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